教育不是强制执行计划好的“教学大纲”,而要因变而变
来源:广东占大 | 作者:gdzd6868 | 发布时间: 2017-01-09 | 94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再好的教育专家,也代替不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作用。因为只有家长才可以对孩子进行一种持续、深度的观察,并且根据自己对孩子的认识来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。认识孩子是一个没有穷尽的过程,孩子在不断地成长,他们需要的爱引导也在不断地变化,适应这种变化正是家长的智慧。

  再好的教育专家,也代替不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作用。因为只有家长才可以对孩子进行一种持续、深度的观察,并且根据自己对孩子的认识来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。认识孩子是一个没有穷尽的过程,孩子在不断地成长,他们需要的爱引导也在不断地变化,适应这种变化正是家长的智慧。

 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存在着许多不尽正确的观念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志向,所以我们要懂得量体裁衣,因材施教,才能收获到最好的效果。如果用一个固定的模子来塑造孩子,难免会出现“水土不服”的症状。其实,家长需要树立的一个观念就是:教育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引导孩子,而是要抱持和孩子一同成长的态度。

  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,也就是一个戴枷锁的过程。父母的权威,是一个无法逾越的“框”,很多孩子的长大,是在一路的“这不许”“那不能”的柯斥中度过的。很多家长也习惯于让孩子服从自己为为他们做出的选择,可是仔细想一想,一个不能脱离父母“操控”的孩子,怎么会超越父母呢?

  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面,东西方的差异究竟能有多大呢?当我们的孩子“被教育”的时候,就是从“被认可”开始,尤其是被父母长辈认可。大多数的家长认为:被长辈们认可、赞扬的一定是听话的孩子,是按照父母、老师的意愿来做的孩子。因此,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规律: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把“服从自己”作为标准。

 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爱好,有自己的学习习惯,而家长的任务是根据孩子的学习基础来因材施教、因势利导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是可以理解的,但是期望与目标的确定就说考虑孩子的具体条件和意愿,因为不管我们怎样期望,孩子将来的生活终归还是由他自己去做主、去实现。因此,家长不可以把孩子的目标定得过于理想甚至不切实际,而是要根据孩子的能力、志向和兴趣,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为出发点,使孩子处于一个宽松的心理状态,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。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,拥有自我管理的能力,对他将来一生的发展都会有积极的帮助。

  我们不能无视孩子发展的现实状况而强行执行事先已经计划好的“教学大纲”,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,达到我们教育的目标。